温尼伯站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接送 租房
查看: 250|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国资讯] 快速带你读完的加拿大极简史

[复制链接]

14万

主题

14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有bug,有问题请私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4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13:3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拿大的历史实在不好说。

加拿大是个年轻的国家,自1867年宣布建立自治领政府至今还不到150年,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东西长度约5500公里,南北宽约4600公里,三面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所环抱。

这里既没有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既缺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少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说起来很是枯燥乏味,听起来晕晕欲睡。

说起中国历史,开口便是五千年灿烂辉煌,加拿大的历史,即使是从最早的欧洲人到来时开始算起,也就区区五百年。提起加拿大的历史,缺少一个明显的参考点。

想了半天,有一首民歌叫《红河谷》,这首歌旋律优美,流传广泛,反映了当年殖民地人开垦中部草原,建设美好家园的一种情怀。这首歌也许给加拿大乏味的历史增添一丝亮丽的色彩吧。

其他,实在乏善可陈,这里仅仅有的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皮毛商人们利益盘算。   

加拿大的自然风光

一,原住民时期

在欧洲人来到美洲新大陆之前,这片土地上就生活许多种族的土著人。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误以为这里是“印度”,所以这里的人就被称为“印第安人”,现在都改称为“原住民”。

据现在考古资料显示,远在二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地球上光照减少,温度急剧下降,海水结冰成为冰川,吸走了大量的海水,导致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成为了大陆,亚洲与美洲就连接在一起,生活在亚洲北部的人追随着动物的踪迹,逐渐来到了美洲大陆。后来,地球冰河期结束,大地回暖,冰川融化,白令海峡又淹没在海底,迁徙到美洲的原始人再也回不去了,就一直美洲大陆上孤独的生存着。

十五世纪末,欧洲人来到北美时,这里的土著人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他们的生活状态与二万年前刚来到美洲时,相差不大,还处于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时代。与其同时代的中南美洲,土著人却创造了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

北美土著人的文明进程远远落后于中南美洲的文明。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催化剂,缺少对外交流,北美的土著文明只能是原地踏步。

加拿大的土著人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区域。

加拿大的北方靠近北极圈附近,生活着因纽特人,主要靠海洋动物及鱼类或打猎为生,集体劳动,分工协作,共同分享食物,他们还处于游动的原始部落社会。

在圣劳伦斯河及五大湖周围,生活着易洛魁人和休伦人,他们是整个加拿大最强大的两个族群。易洛魁人和休伦人以农业、定居作为主要生存方式,他们先用火把树干烧掉,然后把树根挖除,在上面播种玉米等农作物,由于农业水平低下,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食物。空闲的时候,他们也打猎,仅仅是改善生活的手段,获取动物的皮毛来遮体御寒。

易洛魁人和休伦人还处于母系氏族或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

太平洋沿岸的各部落文明程度相对较高一点,出现了等级阶级,有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已经进化到父系社会。

加拿大的前期历史主要发生在圣劳伦斯河及五大湖的周边,对加拿大来说,圣劳伦斯河就相当于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是加拿大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在这条河的周边,发生了一系列易洛魁人、休伦人、法国人、英国人的恩恩怨怨,从而构成加拿大的建国史。   

二,法属殖民地时期

1492年,西班牙女王委托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寻找去往中国的新航路,无意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年,英国国王委托意大利探险家约翰·卡波特探险加拿大海岸。他登陆的地点,可能在纽芬兰海岸,他发现了纽芬兰海岸大浅滩的鳕鱼渔场,从而开辟了去欧洲的鳕鱼贸易。

英国人来的挺早,却一直在如今的美国这块土地上折腾,对加拿大没有什么动作,所以说,英国人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1523年,法国国王委托意大利探险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探险北美,他从今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海岸,然后向北航行,发现了纽约及其深港,并一直向北探索沿海地带,直到今天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并把加拿大的大西洋沿岸的地方叫做“阿卡迪亚”,主要是指现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

经过韦拉扎诺的航行,北美东海岸的地图就基本上“画”出来了。

这时,欧洲人已经知道了,美洲大陆是个全新的大陆,而且是非常“讨厌”拦住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大陆上寻找一条新航道是最为迫切的事。

1534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奉法国国王的命令,“去新世界寻找黄金和一条通往亚洲的通道”,同年于5月到达纽芬兰岛。他由圣劳伦斯河进入内地,到达了今天的魁北克附近,没有发现新航路,只是在路上遇到土著人,与他们做了首次的皮毛交易。

1535年,卡蒂埃第二次航行加拿大,沿着圣劳伦斯河进入加拿大的内陆地区,非常失望,还是没有发现新航道。“加拿大”国名可能是卡蒂埃在这次航行过程中留下的,一次,他问身边的土著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土著人回复是Kanata,音译加拿大,由此,出现了“加拿大”这个词。

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这大大的刺激了法国人的神经,于是法国改变了在加拿大寻找新航道的策略,转向殖民地掠夺财富。

1541年,卡蒂埃第三次航行加拿大,便充分显露了法国从事征服和掠夺金银财富的目的,卡蒂埃带领1500余人,乘坐5条大船,还带去200名囚犯移民及家畜,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大陆。

那时北美地区还没有发现金矿,土著人身上也就插着几根羽毛,不像中美洲的土著人身上穿金戴银的,法国人实在搜刮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再加上气候恶劣,食物短缺,土著人的攻击,大部分人都死亡了,剩下的人都去做皮毛生意,定居点很快就散伙了。

卡蒂埃的失败宣告了法国十六世纪前期在加拿大寻找东方水道、搜刮金银财宝以及建立殖民地的图谋全部落空。

这个时期,欧洲的贵族流行戴皮草帽子,尤其是海狸皮制成的帽子,欧洲的海狸很快就捕捉完了。

法国人虽然在北美这块土地上没有找到金子,但他们欣喜的发现,这里的生存大量的海狸,由于这里气候寒冷,海狸皮的质量特别好,商人们用很少的代价就换取土著人手里上好的海狸皮,运到欧洲就能卖个大价钱。

该法国人发财,一时间,皮草商人们连慌带忙的赶过来。土著人对欧洲人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武器也非常渴望,一个锅漏,一个补锅,就这样,欧洲商人用各种新奇的工具及武器换取土著人手里的海狸皮,皆大欢喜。

客观说,法国人与土著人之间的交易还算公平,不像西班牙人对土著人那么的“穷凶极恶”。

1551年,卡蒂埃再回到圣劳伦斯河口时,他不再有建立新法兰西殖民者的豪言壮语,完全以商人身份积极从事毛皮贸易。

从1588年开始,卡蒂埃从国王亨利三世那里获得毛皮贸易垄断权,带着他的两个侄子到了加拿大,准备大干一番。

很快,沿海地区的海狸就消灭殆尽了,皮毛商人们就沿着圣劳伦斯一直向内陆进发,并不断的向南、向西收购海狸皮。

法国人的办法是每开辟一个新的地方,首先设立一个毛皮收购点即贸易点,然后再设立一个军事要塞,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内陆地区推进。

加拿大的前期历史就是一部皮毛商人的经商史。

1603年,真正的大咖来了,法国探险家萨缪尔·德·尚普兰,带着一行人马航行到今天美国缅因州的圣克鲁克斯河河口的圣克鲁克斯岛,由于天气寒冷,带去的人死了一半,第二年他们便转移到了河口对岸的罗亚尔港(在今天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安纳波利斯河口)进行定居殖民活动。

由于这个定居点地理位置不好,经常受到土著人的攻击,不利于防守,于是在1607年放弃了最初在罗亚尔港建立殖民地的计划,1608年7月尚普兰率领28人到达圣劳伦斯河谷的魁北克,开始实施建立殖民地的计划。

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法国国王一直梦想在新大陆建立“新法兰西”的终于开张了,但前景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惜,法国人开错了头,在卡蒂埃第一次登上加拿大 这块地方的时候,插上法国的国旗,竖起十字架,宣称这块土地归”法国国王所有“,在旁边的易洛魁人冷冷的说,你说的话不算数,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你们赶快离开这里。

法国人因此就和易洛魁人结下了“梁子”,从此以后一直不对付,易洛魁人是那时加拿大地界上最大的种族,也是势力最强的土著人。法国人为此吃尽了苦头。

其他种族的土著人也同时发声,与你们欧洲人做点毛皮生意可以,占领我们的土地不行,这块土地世世代代就是我们的家园。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加拿大的自然风光

法国人也有自己的办法,为了维护殖民地的安全,为了保证毛皮贸易的垄断,法国人利用土著人不同部落或不同族群之间的不和,各个击破,抢占他们的领地。

在当时,易洛魁人是第一大土著,休伦人是第二大土著,既然与易洛魁关系破坏了,那就与休伦人搞好关系。在同一块地盘上,老大与老二一般都是不和的,易洛魁人与休伦人也是如此,他们为了地盘经常开战,这下,法国人有机会了。

于是尚普兰给休伦人提供先进的武器,亲自带领并指挥土著人,跟法国人敌对的易洛魁人宣战,刚开始的时候,易洛魁人还在使用弓箭等原始冷武器,哪里抵的过洋枪洋炮的威力,易洛魁人被打的落荒而逃,四处奔命。这样,与休伦人结盟政策有力的保证了殖民地的安全,也保证了皮毛生意的继续进行。

1612年,尚普兰开拓殖民地有功,被国王任命为新法兰西副总督并被授予代行总督之职,于是,皮毛生意也不做了,尚先生专心致志的为新法兰西“开疆辟土”,他先后建立魁北克、三河城等定居点。

刚开始的时候,移民速度很慢,殖民地发展非常迟缓。

为此,法国人借鉴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的经验,在1627年成立了“新法兰西公司”,也称百人合股公司,法国王亨利四世将北美贸易和殖民的管理权授予百人合股公司。

百人合股公司在1640年建立了蒙特利尔。

法国国王为了进一步加快殖民地的发展,便是授予百人合股公司毛皮垄断权,以换取公司投入更大财力组织移民,快速增加新法兰西定居地的居民。

这时,又发生了新情况,原先被打败的易洛魁人又卷土重来,原因是荷兰人给他们提供了新式武器,易洛魁人在1645年发动第一次法国—易洛魁的战争。这次大规模战争彻底摧毁了法国人的传统盟友休伦人以及其他中立部落的力量,在易洛魁战争期间,百人合股公司本来就是惨淡经营,现在战争一来更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1661年法国国内政治发生变化,路易十四上台执政,新国王年轻有抱负,总想大展宏图,改变此前重毛皮贸易、轻殖民定居的政策。

但事与愿违,来新法兰西的人一般都是商人,也就是“皮毛贩子”,从土著人手里收购海狸皮,然后运输到欧洲大陆,高价贩卖,生意做完就走,极少是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更不会当移民,商人们赚了钱就返回法国,不会在这个苦寒之地呆着。

到1663年 ,整个新法兰西的人口才3000人。而同时期,英国在新英格兰(现在的美国东北部)吸引的移民已有10万之众。荷兰在新阿姆斯特丹(现在的纽约)殖民地也有1万多人。   

加拿大的城堡建筑

差距是相当的大。路易十四心急如焚,为此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稳定压倒一切,必须保证殖民地的安全与稳定,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易洛魁人的侵扰,所以法国必须严厉打击易洛魁部落,路易十四从欧洲调来1000多人的正规军,这样就拉开了第二次法国—易洛魁战争的序幕。易洛魁人当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以被痛殴而告终,易洛魁人可能被打服了,他们审时度势,又与法国人和好了,结成同盟关系。

第二,解散了百人合股公司,新法兰西殖民地改由法国王室直接统治。将新法兰西置于王室的直接管辖之下,即建立行省,从而强化了统治。

第三,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国内的民众移民到新法兰西,奖励移民,奖励生育,甚至强制生育,这样加速移民的进展。

第四,在新法兰西殖民地的人大部分都是单身男性,为了鼓励去的人留下了,国王在全国征募“国王之女”远嫁新法兰西。“国王之女”就是把那些年轻的孤儿或生活困苦的女性征召在一起,由国王出资远赴新法兰西,嫁妆的费用也由国王买单,这样增加了本地人口的自然繁衍速度,有力的推动移民的进展。

这一系列的措施实行,移民新大陆的人口急剧增加,定居的人口也大幅增加,法式农场也到处建立起来,本地的生活物资也能够自给,新法兰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另一方面,皮毛商人们为了追逐利益,探险家们为了开拓新法兰西的疆土,不断的向内陆地区进行探索。

1679年,一位大神级的人物出现,他就是探险家热内·罗贝尔·卡瓦利埃·德·拉萨尔,拉萨尔在探险了五大湖区地区后,便一直航行到尼亚加拉瀑布,在这里建立尼亚加拉堡。加上以前已建立的苏圣玛丽要塞,这些要塞为法国占领北美心脏地区奠定了基础,也打开了南向俄亥俄河、西向伍兹湖、北向哈德逊湾、西南向墨西哥湾的通道。

然后,拉萨尔顺密西西比河而下,1682年到达墨西哥湾,宣布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土地归法王路易十四所有。为了同英国竞争,引导贸易站穿越中部而加快向外扩张,设立多处的防御要塞。

1701年在大湖上建立底特律定居地,1712年正式建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1718年建立新奥尔良城,它既作为军事要塞,又是贸易站,以便与英国抢毛皮生意。

南边的抢占结束后,法国人便开始向西扩张,1742年,他们从那里转向西南,再穿草原,甚至远至密苏里河探险,从南部也几乎抵达落基山麓。

经过半个世纪的扩张,法国人建立了一条东北—西南方向横穿大陆的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的大陆防线。

此时,法国的北美殖民帝国事业可谓蒸蒸日上,在北美的竞争中似乎占据优势。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国人要囊括从加拿大到路易斯安那、从阿勒根尼山到密西西比河的领土,而将英国限制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狭长海岸地带。

至此,法国人一直在加拿大这块地界上“独家经营”,英国人、荷兰人都在现在的美国地界上忙活着,没有精力来加拿大,只是偶尔给法国人的对手提供一些武器,给法国人添添乱,并无其他的行动。

等到英国人把荷兰人从新阿姆斯特丹赶跑了之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收拾妥当后,大英帝国的眼光就瞄到了加拿大的土地上,法国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1670年5月,英国哈德逊湾公司成立,获得英王对哈德逊湾以西土地上的贸易特许权。从此,英法两国的商人展开了对加拿大西部毛皮的激烈争夺。

刚开始,英法两国仅仅是毛皮生意上的竞争,双方还没有大打出手。不过,只是机会未到。

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法王路易十四自信心爆棚,王室财力雄厚,不断扩充军队,为争霸欧洲穷兵黩武,不断对外进行领土扩张。这时,奥地利、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为阻止法国的扩张,于1686年缔结了奥格斯堡的反法联盟。

1688年,同盟国与法国交战。

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开打的同时,也在北美殖民地加拿大也开战。

在加拿大,英国挑动易洛魁部落联盟向法国人开战,虽然此前易洛魁人和法国人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易洛魁人认为法国人在皮毛贸易中忽视了他们的利益,而且到不可忍受的地步了,再加上有英国人的支持,易洛魁人直接攻击新法兰西殖民地,这样,第三次法国—易洛魁战争在1689年8月5日拂晓打响了。易洛魁人好了伤疤忘了疼。

1697年,英法在北美的第一次战争结束,英法两国签订《里斯维克条约》,根据该条约规定,哈德逊湾地区部分归英国所有,部分仍留在法国。

随后,易洛魁人赶快寻求与法国人谈判,以结束冲突。1701年,易洛魁联盟与新法兰西及其土著人盟友达成广泛的和平协议,宣布在英法战争中维持中立。

易洛魁人终于在战争中成熟起来。

虽然英法两国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冲突总是不断,历史在战争中向前推进。

1702年,西班牙国王死后无嗣,王位空悬,法王路易十四试图拥立其外孙继承西班牙王位。英国出于一贯奉行的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战略,绝不能坐视法国一方独霸欧洲,于是加入反法同盟,与法国又开战了。因为此时的英国国王为安妮女王,所以这次战争又称为“安妮女王之战”。

战争同样在北美殖民地也打响。这是英法两国争夺加拿大的第二次大战。

1713年,战争结束,英国小胜。根据两国战后订立的《乌得勒支和约》,法国将全部法属纽芬兰与阿卡迪亚割让给英国;哈德逊湾沿岸的独占权包括从苏必利尔湖去往北部水域的通道,也全部割让给英国哈德逊湾公司,法国从沿岸所有哨所撤离。就这样,这个和约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法两国在加拿大和北美大陆的力量平衡。

1713年以后,阿卡迪亚最终归英国所有,改称新斯科舍殖民地,后来成为新斯科舍省。

法国虽然在这次战争中被击败,法国仍然占据着圣劳伦斯河及五大湖周边的领土,在墨西哥湾拥有新奥尔良殖民地,并且在密西西比河沿岸拥有多个战略前哨,足以使其深入北美腹地。

1740年,因为奥地利王位继承的问题,欧洲人又扭打在一起,同样英法两国又死磕起来,当时英国王是乔治,史称“乔治王之战”。这是英法两国的第三次争霸战,尽管规模比前两次战争要小;同前两次一样,北美也是主要战场。

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两国签订《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根据条约规定,英国把抢占的罗亚尔岛(现在新斯科舍的布雷顿角)及军事要塞路易斯堡又归还法国。

1749年,为了抗衡北部法军路易斯堡的军事威胁,英国贵族Halifax伯爵乔治·邓克提出,在新斯科舍东海岸的切巴图(Chubucto)建立一个军事要塞,于是,英军上校爱德华·康沃利斯带领两团士兵和2500名移民到达切巴图,建立了现在的哈利法克斯城。把新斯科舍的首府也移到了哈利法克斯,这是英国人在加拿大建立早期最大的殖民地。

同时,英国从欧洲大陆的传统盟友德意志和瑞士等地,移民几千名新教徒到哈利法克斯的南边,建立一个渔业基地殖民地卢嫩堡。

这时,又发生一个插曲,在1740年乔治王战争中,英军攻陷法军要塞路易斯堡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阿卡迪亚人在里面驻守,这使英国人极为恼火,因为阿卡迪亚在7年前就变成了英国人地盘,并改为新斯科舍,这些阿卡迪亚人都是法国人的后裔,虽然现在是大英帝国的臣民,但他们心向“故国”,帮着法军打英国人,是地地道道的“英奸”。

是可忍,孰不可忍?英国政府把新斯科舍的所有阿卡迪亚人集中在一起,全部强行驱除出境。这些阿卡迪亚人在这里都生活了好几代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他们的家乡,现在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情况非常悲惨。这就是“阿卡迪亚大驱逐”的事件。

十几年后,驱逐令取消了,有些阿卡迪亚人重返家乡,却发现他们的家园、土地都被英格兰人占用了,再也回不去了,其中,有的人就去了现在的新不伦瑞克等地方。

为此,在2003年,当时的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发表一份声明,正式承认对阿卡迪亚人的大驱逐是错误和不公平的,并正式道歉。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殖民地时期。

英国人对此现状仍不满意。只要法国人及其印第安盟友还在英国殖民地的北、南、西三面边境出现,他们就不会安于现状。

十八时期中叶,英属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的殖民者源源不断地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向俄亥俄河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迁徙。这块地还是法国人的地盘,法国人当然不愿意,战争一触即发。

1755年,华盛顿上校无意中打响英法战争的第一枪,英法双方就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展开。这次战争到1763年结束,史称“七年战争”。

法国惨败,英国大胜,在1763年2月10日签订《1763年巴黎条约》,将包括新法兰西行省(现在的魁省)、罗亚尔岛、圣-让岛(爱德华王子岛旧称)殖民地在内的法国在今天加拿大境内的所有领地割让给英国;宣告法国放弃路易斯安那,其东半部直接割让给英国,西半部割让给西班牙,以换取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与英国(只暂时保留奥尔良城);纽芬兰岛以南大西洋中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仍为法国所有,供渔民捕捞鳕鱼之用。

法国人辛辛苦苦经营二百多年的加拿大殖民地丧失殆尽,抹着眼泪卷铺盖走人。

不过,后来执政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认为加拿大只是“几块小雪原”,丢了就丢了吧。这就是典型的“崽卖爷田不心疼”,中外都是一个道理。

加拿大就这样迈步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英属殖民地时期。   

加拿大议会大厦

三,英属殖民地时期

英国人入主加拿大后,虽然殖民地面积增加了很多,麻烦事可不少。

首先,把新法兰西的名字改了,改称魁北克。

纽芬兰、新斯科舍、爱德华王子岛虽然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但一直有英国人的势力存在,相对比较容易管理,只是加强巩固的问题。

最难治理的是8.5万多人魁北克的法兰西遗老遗少。

1763年,英国颁布《1763年皇家宣言》 宣布将英属北美的领土划分为纽芬兰、新斯科舍和魁北克3个省,以及印第安人领地和鲁珀特地2个地区。

印第安人领地,主要指俄亥俄河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区域。

鲁珀特地,包括了今天加拿大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的北部、马尼托巴全部、萨斯喀彻温和阿尔伯塔两省大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部分领土。鲁珀特是当时国王的侄子,由他首先提出这块地,所以叫鲁珀特地。

英国政府主要是出于当时在北美的总体利益的考虑,即阻止十三个殖民地向西移民,希望将他们引向北方进入魁北克,以便加快在民族、宗教、文化和制度上同化法裔加拿大人,尽快实现“英国化”。

《1763年皇家宣言》宣布在北美殖民地实行英国议会制度,以英国法律替代法国法律,推广英国国教,但允许天主教信仰。这个公告同时也有鼓励英国或英属北美居民向印第安人领地之外的新区移民动机。

魁北克省的法裔对这份皇家宣言当然不买账,严重抵触,英国先后派了两任总督,社会仍然动荡不断。

这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动荡的苗头,如果强行实施《1763年皇家宣言》,可能促使魁北克的法裔居民参加新英格兰十三个殖民地的动乱。

英国政府被迫接受后一任总督卡尔顿的建议,搁置了《1763年皇家宣言》,而颁布《1774年魁北克法案》,宣布的印第安人地区以及并入纽芬兰的魁北克的领土,重新并回到魁北克,回到新法兰西时期的原状;宣布实行的议会制度被取消,代之建立法裔居民所熟悉的立法委员会,这份确实起到了稳定加拿大殖民地的作用。

按下了葫芦,起了瓢,魁北克人满意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愤怒了。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人参加七年战争就是为了向西部进发,现在把印第安人地区(主要是俄亥俄河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还给了魁北克,这不是白忙了一场。

这份法案,很大原因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七年战争,英国耗费130亿英镑的军费,这个费用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英国人独自承担不了,于是,想把这份军费开支由十三个殖民地分摊一点,通过增加《糖税》和《印花税》来解决。

十三个殖民地人本来就是一肚子火,现在英国人又要来征税,火上浇油,独立之火被点燃。

这种愤怒的情绪引发了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顿的邦克山跟英军交火,这就成为美国革命的导火线,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属加拿大各个殖民地的人,面对美国人软硬兼施,一直没有加入反对英国人的“暴政”运动中,自始至终与英国人保持一致。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英美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

在独立战争过程中,十三个殖民地人存在有许多忠于英国的人,叫做效忠派人士,一直帮助英国人打击美国人,现在,美国人独立了,英国人撤退了,效忠派怕“秋后算账”,也就跟英国人来到了加拿大殖民地上,这些效忠派大约有10万人,基本都来到新斯科舍省或魁北克省,这些人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加拿大殖民地英法人口的构成。

1784年,效忠派人士又从新斯科舍省分离出来,诞生了一个新的省,即新不伦瑞克省。

美国的独立对英国政府是个沉重的打击,也迫使英国政府重新思考加拿大殖民地的管理问题。

1791年,英国政府颁布《1791年宪法法案》,实行英裔和法裔居民的分治:以渥太华河为界,将魁北克省一分为二,分为上加拿大(安大略省)和下加拿大(魁北克省)。各省分别设立议会,议员由居民选举产生;魁北克省实行法国民法和刑法,保留庄园制,天主教为魁北克的宗教;而安大略省则实行英国法律,实行自耕农土地占有制,信仰英国国教。在新斯科舍等其他几个英语省份,实行的各项制度也基本上与安大略省相同。

英美双方《巴黎条约》签订后,英美双方在大湖以南及俄亥俄河区域冲突不断。按条约,这里已经划归美国,英国却借故拖延交出土地,美国人对忍无可忍,单方面采取行动。美国人派遣部队驱赶在该地区的土著人,土著人还在不断反抗,美国人激怒了,一鼓作气把土著人赶走了,这些土著人逃往加拿大,美国以此为借口,在1812年6月18日对英国宣战,进攻加拿大。

战争互有输赢,美国人一把火烧毁了加拿大的约克城(今多伦多)和议会大厦,加拿大民兵烧毁了华盛顿的白宫,战争已经处于僵持状态,双方开始谈判。在1814年圣诞节的前夜,英美谈判代表在比利时签订了《根特条例》,双方同意回到战前1811年的状态。

战争虽然一直进行,加拿大的毛皮生意一直没有停止,对内陆地区的探险也在进行中。

在1776年,几个法国商人成立一个西北公司,西北公司就将毛皮业推进到整个加拿大的西海岸。之后,西北公司和哈德逊湾公司一直竞争毛皮生意,最终在1821年两家公司合并,仍称哈德逊湾公司。

1793年7月17日,探险家马更些在土著人向导的带领下终于来到太平洋海岸,这就宣告自卡蒂埃开始的在今天加拿大地面上寻找太平洋的探险史结束了,历时只差一年整整260年。   

临水街景

四,自治领时期

1837年,英国和美国发生了很大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加拿大,而加拿大的农业歉收,更使社会动荡不安。在多伦多及蒙特利尔都发生反对英国的起义。虽然起义规模有限,而且很快就失败了,但给英国政府很大震动,迫使它重新考虑在加拿大的政策。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英国人被美国独立搞怕了。

英国国内在殖民地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殖民地的成熟、自治并与母国分离是早晚的事,政府对殖民地的投资只能是赔本生意,不如任其独立,丢掉殖民地这个包袱。但如果不给殖民地充分的自治权力,反而会促使它们与母国通过战争方式进行决裂,美国独立就是前车之鉴。

1848年改革派在英国议会中获得多数,加拿大殖民地总督埃尔金不失时机地成立了加拿大省首届责任政府。在此前两个月,新斯科舍已经建立了责任政府。随后,爱德华王子岛、新不伦瑞克、纽芬兰相继成立了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形式的重大变化,由总督对殖民地直接进行统治开始转向殖民地自治。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美国人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英国人此时陷于欧洲事务中,对加拿大殖民地的保护也是有心无力,为此忧心忡忡。

加拿大的资产阶级代表也认识到,要想发展经济,不被美国吞并,必须联合所有殖民地,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国家。

1864年9月,大西洋海岸各省在爱德华王子岛的夏洛特敦紧急召开联合会议,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的代表们紧急磋商各省大联合的计划。加拿大省听到消息后,立即抓住时机推行酝酿已久的大联合计划。

第二次联合会议10月10日在魁北克举行,加拿大联合省、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省派出代表共33人出席。此时,英国也支持加拿大省与沿海省的大联合方案。

1866年12月4日,加拿大省、新斯科舍和新不伦瑞克3个省的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三次会议,与英国殖民部官员一起敲定了《魁北克决议》的最后条款。

这样,加拿大自治领最初由4个省组成:因为按联合前的约定,加拿大省要重新一分为二,称为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加上沿海的新斯科舍和新不伦瑞克。

1867年2月,修改后的《魁北克决议》提交英国议会批准,成为《英属北美法案》,3月29日经维多利亚女王签署,成为加拿大的宪法,7月1日中午起生效,自治领联邦国家定都渥太华。

加拿大自治领,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了。

按《英属北美法案》,自治领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任务,主要是由加拿大同哈德逊湾公司立即谈判,购买安大略和魁北克以西和以北直至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广阔土地,将它们收归自治领联邦政府所有。当时,鲁珀特地面临美国兼并的威胁,购买鲁珀特地几乎成为自治领联邦扩张的关键一步。

1868年英国议会通过《鲁珀特地法案》,命令哈德逊湾公司把鲁珀特地转让给加拿大自治领。经过六周的谈判,英国政府强行施压,哈德逊湾公司极不情愿地以150万美元卖出。通过这次土地交易,自治领联邦扩张到了落基山脉及北冰洋岸。

1866年11月英国政府将不列颠和哥伦比亚两块殖民地合并,仍使用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的名称,首府仍设在维多利亚。1869年,自治领接管鲁珀特地后,就与不列颠哥伦比亚自治领为邻了。为了防御美国的兼并,英国支持这块最西端的殖民地加入自治领联邦。

由于东西海岸相距太远,交通非常不便,BC省首府维多利亚寄一封信到渥太华,还需在信封旁贴一枚美国邮票,邮件必须从美国绕道才能到渥太华。自治领联邦政府保证自BC省加入联邦之日起,两年内进行铁路勘探,10年内铁路建设完工。

1871年,联邦议会通过接受不列颠哥伦比亚加入联邦的法案,成为加拿大第五个省。自治领的疆域扩展到太平洋岸,成为濒临三大洋的国家。

1873年,爱德华王子岛加入自治领联邦。

1885年,加拿大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这样就实现了从东到西用铁路把联邦连成一体,对于这个年轻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辉煌的成就,那时全加拿大的人口才430万人。

至此,加拿大自治领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乃至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独立是华盛顿带领一帮民兵与英国人死磕出来的,加拿大独立是在英国人的大力帮助和推动下完成的,为此,加拿大人一直对英国心存感激,两国很少有为了利益而闹到“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在一战及二战时期,为了英国的生死存亡,加拿大人放弃自己的利益,自带口粮,带兵前去支援,加拿大军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为战局的扭转作出很大的贡献。   

温哥华夜景
【郑重声明】温尼伯站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温尼伯站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5, 2025-1-10 22:54 , Processed in 0.07015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温尼伯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by Winnipeg Chinese Medi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