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络上流传“今年小麦大面积死亡,尤其是豫皖及苏北小麦主产区”的消息。
多位业内人士称,该说法并不准确。从各地调查来看,虽然也有受极严重冻害死苗情况,但并不是大范围现象。
不过,出现较大面积冻害黄苗情况也是事实。业内人士指出,这有多重因素。去年冬季骤然降温、干旱少雪,寒旱交加;部分小麦品种抗寒性弱;秸秆还田不当,整地播种质量差等。
据安徽省种粮大户王汉反映,国家推行秸秆还田多年后,如果农户没有土地深翻的意识,再赶上特殊天气,就很容易出现小麦枯黄死苗情况。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当前局部地区小麦苗情不好,但从主产区小麦整体苗情来看,明显好于去年,特别是前期中东部有两次大范围降水,对缓解一些地区的旱情来说很有好处。当前距离小麦收获时间仍然较长,后期主产区小麦将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的重要时期,后期天气才是决定夏粮生产的关键。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科学抗旱春管夺夏季粮油丰收预案》(下称《预案》)。《预案》指出,2022年入冬以来,我国降水总体偏少,预计今年春季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发生春旱,抗旱春管夺夏季粮油丰收任务艰巨。各地要积极有效应对干旱,切实减轻灾害损失。
小麦枯黄、死苗的原因
北方麦区冬季叶片冻害是常发现象。不过,今年冻害黄苗面积较大。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志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可以说是多年罕见。最近几年多为暖冬,或冬天冷而不旱,麦苗经过低温锻炼入冬,出现大面积冻害或严重冻害较少。
近20年来,也有多个年份冬季冻害或旱害面积较大,如2009年、2012年,冬春旱害、冻害情况比较严重,影响很大。然而,本季冬小麦生长的天气确有特殊性,冬季寒旱交加影响面较广。具体来说,受去年入冬异常降温、冬季寒潮和干旱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北方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越冬期出现较大面积冻害成为事实。
张智先也提到,今年小麦枯黄、死苗情况,各地不一样。总体来看,的确存在小麦死苗现象,个别地区可能比较严重,但不是一个大范围现象。
导致今年小麦枯黄、死苗的原因,寒旱交加的天气首当其冲。
王志敏称,去年冬前和冬季天气异常特殊,冬前温度偏高,麦苗生长较快,甚至旺长。然而,11月底,突然剧烈降温,北方地区直接降到零下十几度,麦苗未预先经历一段时间较低温度锻炼,便提前进入寒冬,导致麦苗抗性不足,冬季又多次出现严重寒潮,且持续干旱无雪层覆盖。
业内人士也提到,骤然降温导致小麦主产区农户措手不及,未给麦苗浇上防冻水。若浇水及时,将会给小麦幼苗穿上一层“冰衣”,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不致于使麦苗冻死受伤。
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官方发布的《当前小麦防冻抗旱促稳长技术意见》称,去年入冬以来,受多股强冷空气影响,小麦主产区大部气温低于常年同期1℃左右,部分地区出现极端低温,个别麦田发生冻害;华北、黄淮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淮北、西北、西南部分丘陵山区麦田旱情较重。
《意见》指出,冬春季“旱寒”叠加造成小麦死苗,而且部分麦田苗情不均衡、旺苗弱苗并存现象突出,病虫草害威胁较大,增加了春季田管难度。
由于冻害有轻有重,王志敏称,绝大多数麦田是叶片受冻害,表现出叶片部分青干或黄苗,但叶片基部仍是绿色,属基本正常状态。此外,少部分麦田冻害严重,地上部分完全枯黄,远看好像是死苗,但近看或扒苗看,苗基部的分蘖节和根系仍是完好有活力的,返青后可正常生长。
除天气因素外,麦苗受冻害程度不一样,则主要与小麦品种、整地播种质量不同有关。王志敏称,小麦品种抗寒性弱、秸秆还田不当、整地播种质量差、播后土壤暄松未镇压的麦田冻害相对较重。
从各地麦田调查看,不同品种间的冻害差异也较大:一些抗寒性强的品种冻害明显较轻,有的只是叶尖冻干,基本为绿苗过冬;而一些引种不当、抗寒性弱的品种,受冻害严重,苗体完全呈黄枯状态。
“今年提供了一次观察和检验品种抗寒性表现的好机会,农户选择品种要高度关注抗寒性表现。”王志敏称。
业内人士指出,在黄淮冬麦南片区,凡在寒露(10月8日)前后播种的小麦,由于气温偏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旺长现象。若不能及时镇压或药物控旺,遇到气温骤降,就容易发生大面积冻害。如果旺长小麦在冬季休眠前就提前进入拔节阶段,遭遇冻害后,就只能依靠分蘖,重新形成分蘖苗,埋下了小麦产量来年减产的较大风险。因此,对农户来说,种植小麦既要参考往年惯例,也要参考当年当地天气情况,以及田间肥水情况,来决定小麦播种量和播种时间,而非跟风抢种。
秸秆还田是否该“打板子”?
在前述因素之外,“秸秆还田”也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张智先表示,秸秆还田本身没问题。如果秸秆还田不科学,秸秆处理不彻底,在冻旱交加的天气情况下,很可能会加大麦苗受害程度。
王汉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种粮大户,是一位种小麦、玉米的“老把式”。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秸秆还田是一个基础问题,连年的秸秆还田,如果还田方法不当,不能及时腐化,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
比如,如果秸秆还田量过大或者不均匀,不但影响秸秆的分解速度,还会导致农作物秧苗出现根系悬空的“吊根”现象,从而吸收水分和营养艰难,容易出现枯黄、死苗现象。
另外,秸秆分解会与麦苗争夺养分。秸秆中的微生物,会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作为分解质。然而,秸秆分解阶段,正处于农作物秧苗生长过程。因此,在秸秆还田后,一般还要追加氮肥、磷肥、菌肥,加速秸秆的分解速度,这会增加农户的种植成本。
与此同时,如果秸秆上生存大量虫卵,秸秆还田后,虫卵留在土壤空隙或秸秆根部,虫卵越冬至来年会造成虫害,从而增加农药使用量。
2022年9月,官方发布《2022年秋收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还田时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块,秸秆须收集离田并无害化处置。此外,玉米秸秆还田分为旋耕还田、深翻还田、深旋还田三种。
对于秸秆还田,王汉坦言,对当地来说,这仍然是一项新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之前都是焚烧秸秆,然而秸秆还田持续多年后,由于在地里常年积累,量已经很大,不能及时腐烂,如果再不旋耕、深翻土地的话,就会造成麦苗枯黄、死苗的情况。
土地旋耕、深翻背后是成本的增加。据王汉介绍,如果秸秆还田后直接播种,整地成本每亩土地只有50-60元。如果深翻,每亩就会再增加70-80元的成本。“既然秸秆还田是国家政策,建议为农户配套土地深翻补贴。”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角度,秸秆还田给农业丰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
2月20日,湖南省长沙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2023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该文件提出“开展秸秆有序焚烧研究。”
长沙市人大代表肖定在《关于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从虫口夺粮,将秸秆由禁烧调整为有序焚烧的建议》中提出,秸秆还田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秸秆禁烧行动导致钻心虫越冬基数越来越大。以前焚烧秸秆,高温会杀灭秸秆中的病菌和虫源,越冬虫源减少;二是秸秆粉碎后,其中携带的病菌、害虫虫卵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进入土壤,从而能够顺利越冬,危害来年作物。“有不少农民、种粮大户、农业生产企业都提出想要适当允许秸秆焚烧,而不是现在的全面禁烧一刀切。”
在该建议中,他提到,农作物秸秆焚烧会带来“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起到一定降镉效果”“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一系列益处,建议重新认识、客观看待农作物秸秆焚烧、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