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文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80万人选择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了结自己的生命。抑郁症全球患病率高达5%-12%,其中15%的患者自杀身亡。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源。我国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59%,其中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也就是说,我国有近3000万的抑郁症患者,而这些患者多数会出现自杀想法。早期识别并及时规范治疗能最大程度改善抑郁症的预后。
9月10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在这一背景下,环球网公益频道邀请到领域内专家——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专家督导委员会主任丁娟以及北京明心心理咨询总监粟超,结合当下环境背景,深度分析与解读“心理”困惑。学会怎样才能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直面心理问题,寻求正确方式治疗和舒缓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保持身体健康,关注内心需要
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比过去更大了,但是大部分人小时候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如何来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随年龄增长而陡然增加的社会压力。丁娟表示,在无法疏解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逐渐出现问题,但大多数人都保持着“无所谓”或“觉得没面子”的心态,并不及时直面心理健康所产生的问题。
过量的工作时长也会让人没有足够的休闲娱乐时间来沉浸于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亲密互动,甚至有的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睡觉。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这个过程被耽误了,人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粟超在这里特别提到了“消费主义”和“幼年溺爱包办”。消费主义会影响大家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在提升工作的相关能力上,从而赚更多钱或者出名,但这些是否是内心真正需要的呢?往往大部分的人会忽视自己真正的内心需要。幼年溺爱包办的孩子大都从小习惯了随心所欲,所以长大之后会有更多的欲望来驱动他们的行动,其实自己已经忽视内心需要了,因为他是忠于欲望的而不是忠于内心的。现代社会的重重压力以及原生家庭隐藏在心理的种种惯性等等问题,都是造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乃至导致抑郁的原因。
直面“警示信号”,拒绝“自欺欺人”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在疫情期间开通了抗击疫情公益心理咨询专线,从1月30号到7月31号,共接听了近8000通咨询电话。
采访中,丁娟谈到了一组调查数据:一生中,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大概只占15%左右。但是现在真正关注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只有一小部分。
现在常有人把“我不想活了”,“死了算了”这种话挂在嘴边,我们怎么去判断他们究竟是喜欢开玩笑地把这种话挂在口头上,还是真的心里有这种想法和动势呢?口头上说的自杀想法并不代表他真的会执行,可能是单纯地需要发泄或是以此寻求别人的帮助。所以真正的自杀想法是什么呢?是它反映了这个人地主观认知层面,认定现在没有办法去处理当下地问题了,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得处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灰心丧气,看不到任何出路,但又要逼自己必须解决问题。这时候,就容易出现自杀行为,即严重的心境障碍的自杀风险高。不只是抑郁,双相情感障碍、酒精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神经性厌食、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都是高风险导致自杀的心理问题。
携手同行,预防自杀,善待生命
那么,当身心出现哪些“警示”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了呢?栗超为我们概括出了心理健康及格的十条标准。
第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第二,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价。第三是生活目标要切实可行,而不是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第四,要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不把自己封闭孤立起来,比如不跟人互动或不跟社会互动。第五,要保持人格的和谐。第六,要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经常在反思,并且在反思中取得进步和成功。第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要有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够及时的调节负面的情绪。第九,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觉察得到自己的基本需要,并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第十,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这里特别要留意的就是心理问题有一个与众不同特点,就是我们会容易自己骗自己没有问题,从而让自己忽视自己甚至是进一步伤害自己。自杀可以预防,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行动,为有自杀倾向的人提供支持。哪怕只用40秒,也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