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将于11月22-24日在上海举办。11月18日上午,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论坛总体安排和筹备情况。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介绍了上海在深化首届论坛成果方面取得的进展。
去年首届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国航运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贺信精神,深化首届论坛成果,上海围绕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促进国际航运业健康发展、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积极推动工作并取得新的成果:
第一,完善物流体系,提升应变能力。在过去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上海全力提升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前三季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港口连通度指数显示,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设施能力方面,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项目获批,未来将为上海港新增1160万标准箱年吞吐能力;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启用,将进一步优化区域集装箱资源配置。与此同时,“公转水”“公转铁”持续发力,成为保障物流供应链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通过太仓港长江中转集并平台、专线驳船快航服务,江、浙、皖衔接洋山干线的外贸集装箱实现高效转运;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覆盖长三角区域8个主要站点,中欧班列“上海号”成功开行,今年1-10月上海海铁联运累计完成46.50万TEU,同比增长约41.91%。航空方面,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T3航站楼和复合型超级航空货站。
第二,推动绿色智慧,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港实现保税LNG加注服务的“中国首单”,船船同步LNG加注服务实现常态化运营。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能力再提升,作业能级全面实现设计吞吐能力。依托区块链技术,上海港主要进口电商货物集装箱单证上链办理,实现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进口换单放货流程缩短至4小时以内。洋山智能重卡启动“减员化”运营测试,持续推进全链条自动化集装箱转运业务。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B岛完成改造投入试运行,提供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旅客实现全流程自助服务。
第三,致力科技创新,推动装备升级。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去年以来,上海航运在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方面取得新进展。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3大船企实现中国船舶工业三大突破:中国首制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船在长兴造船基地一号船坞顺利出坞;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实现坞内起浮的里程碑节点;世界最大舱容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在上海命名交付。与此同时,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完成取证试飞,标志着C919将正式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
第四,加强开放合作,构建共赢格局。上海持续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促进国际航运业健康发展。今年初,上海市政府与国际海事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关注和解决海事安全和保障、海员权益保护、智能航运等重大事项,提升航运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海港,图自中国港口网
有媒体提问,“双碳”背景下,我国港口企业承担着减排责任,开始了港口产业绿色智慧化转型。上港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上港集团总裁严俊表示,近年来,上港集团顺应港航发展新趋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智慧、绿色和高效港口:
一是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港口。2017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以来,我们对ITOS系统进行了持续优化,近两年陆续开发了搭载“F5G超远程控制系统”“数字孪生系统”“无人机数字化巡检”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反超,主要技术已在国内外14个港口得到广泛推广。目前洋山四期平均作业效率较开港初期提升近30%,昼夜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万标准箱,已全面达到设计能力。
二是聚焦双碳推动绿色转型。今年,洋山四期获评全国首家5星级“绿色港口”集装箱码头。完成了国内首个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LNG)“船到船”同步加注业务,并实现常态化运营。岸基供电系统,油电混合动力轮胎吊、LNG动力内场集卡牵引车、混合动力等节能型RTG、LED照明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使用,并积极建设港区光伏发电设施。
三是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面对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拥堵,上海港全力保畅保通,通过优化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集装箱“公转水”“公转铁”等业务模式,持续提高绿色低碳集疏运方式的比重,在今年陆路通道受阻严重的时候,上海港公、铁、水的有效联动保障了物流供应链的稳定。今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达53.5%,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创下月度、昼夜等多项历史新高,为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
|